close

即使在最艱困的時期,我們仍要保持心胸寬闊、精神奕奕、正氣凜然和意志堅定,尋回我們無私分享和永不放棄夢想的傳統。如果我們能同心協力,勇敢迎接挑戰,那麼許多年後,我們的孩子就能告訴他們的子女,在這個艱難的關頭,我們做了一些值得稱道的事。」--歐巴馬 

今年二月,美國總統歐巴馬在華府發表首次國情咨文,他在演說中不斷喚起民眾的勇氣和希望,強調為自己與下一代擔負責任的重要,激勵美國人民在困苦時刻絕不輕言放棄,仍可懷抱夢想,瞻望未來。
 
在金融風暴襲捲全球、蕭條委靡的大環境拖垮人心意志的時刻,歐巴馬的演說,宛如為迷途大洋的船隻,在遠處點亮了指引方向的明燈,雖然還有長遠的路程要努力,最起碼看見了足以重燃士氣的希望。
 
誠如一九三○年代率領美國人走過經濟大蕭條的總統法蘭克林.羅斯福所言:「人不是命運的囚犯,而是自己心智的囚犯。」面對艱難,最大的敵人不是外在環境,而是自己的內心。所謂心堅石穿,有健全堅定的心志,就沒有突破不了的難關。面臨挫折的大人是如此,對那些在大人羽翼下成長的小孩來說,跨越困境更是必須從小養成的能力。直接在逆境中接受磨練和挑戰固然不錯;但是若能藉由閱讀提早認知、預備和學習,有朝一日面對難關時,就不會手足無措了。
 
有別於一九三○年代前盛行的古典童話,當代童書創作者不再將自己的作品視為兒童的心靈保護傘和逃城。他們或是從現實生活取材,或是將各種與小孩內外生活經驗相關的主題延伸轉化,使小孩透過閱讀認知和思考真實世界,開展人生視野。
 
創作者從不避諱在故事裡呈現生命中的艱難課題,反而要小孩誠實面對自己的處境;同時積極的鼓勵他們勇敢走出陰霾,重新看見生命的希望和亮光。就像美國知名童書作家伊芙.邦婷強調:「小孩必須學習認識生活中的困境和抉擇,因為,這就是人生。」
 
˙貧與富背後的真實樣貌
這也正是這份書單的著眼點。不論是圖畫書、橋梁書、圖文書和少年小說,故事主人翁大多經歷了貧苦和各種生命逆境,卻沒有因此被擊倒或輕言放棄,他們努力從困境中突圍,為自己人生開創新的格局。這些書不但能幫助小讀者經由閱讀體認不同的人生,從中獲得激勵與力量;也能從書中領略一生受用的價值觀,以健康適切的態度因應各種處境,不管富足順遂或清貧刻苦,都可以從中獲得生命成長的養分。
 
童書創作者鮮少在作品中對貧富有直接而明確的價值評斷。相反的,他們經常利用真實呈現貧富的樣貌,讓小孩在故事中觀察思考和探究問題,形成自己的判斷。英國圖畫書創作者海倫.奧森貝里的《有錢的豬和你想的不一樣》,書中那兩隻一夕致富的豬就是鮮活的例子。
 
 這兩隻成天想著錢財和富裕的豬,以為物質的富有能帶來更多快樂。沒想到發財後反而陷入難以掙脫的財富泥淖,雖然住豪宅、開名車、穿華服,卻必須每天為了固守財富奔波忙碌,違背了豬喜愛閒散、自在度日的本性。所幸兩隻豬即時醒悟,想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,也明白富有未必是富足,只有找到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,才能擁有真正的快樂和幸福。
 
這樣的理念,在美國童書創作夫妻檔莎拉.史都華和大衛.司摩的作品《金錢樹》中,也同樣被強調出來。這棵長滿鈔票的金錢樹,清楚凸顯和對比出兩種不同的生活態度和價值觀。相對於爭相攀爬搶摘鈔票葉子的村民,樹的主人麥小姐顯得格外腳踏實地。儘管沒有優渥富裕的物質,她像孩童般純淨的心靈,卻因為懂得經營和細細品味生活,變得豐富又滿足。
 
我和小朋友閱讀這本書時,有個小男孩說:「搶錢的村民也許比較有錢,可是我覺得麥小姐比較快樂,她該有的都有了,而且很多東西都用不完。」他從圖像上觀察到麥小姐的生活,發現她擁有的是具有創造力和生命力的東西。她願意任人採摘金錢樹上的鈔票,因為對她而言,那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。 匱乏生活中也有豐富人生
 
窮與富往往只是認知的一念之差。有人餐餐粗茶淡飯,卻甘之如飴,覺得自己無比富足;有人窮畢生之力賺得世界,卻仍無法知足。正如同德國作家彼得.赫爾德林的作品《天使掉進破鞋盒》中的舒宜爾一家五口,雖然擠在一間「隨時會有東西倒下來、裂開、撕破或故障」,有如破鞋盒般的簡陋公寓裡,還得因應各種突發狀況、棘手問題和生活考驗,卻因為家人間的愛和扶持,使他們能勇敢面對和克服難關。貧窮沒有擊倒他們,反而將一家人的心緊緊牽繫在一起,體會到比物質富裕更深刻的心靈幸福。
 
「窮有兩種,窮得消沉和窮得開朗。」從日本隨著電影和小說一路紅到台灣的《佐賀的超級阿嬤》這麼說。她窮歸窮,卻仍然「天天笑著活下去」,秉持「只有撿來的東西,沒有扔掉的東西」的生活哲學,在那個歷經戰亂後物資極度缺乏的年代,帶著小孫子節儉度日。她認為「窮人是最有福氣的,因為不用擔心穿的新鞋、新衣服會弄髒;不用擔心太多錢會被偷、被搶、被綁架;家裡也沒有值錢的東西,所以不用把門鎖得緊緊的;食物只要能吃就好,不像有錢人,還要擔心吃不到自己喜歡吃的食物。」所以,「只要活著就是幸福」。
 
作者島田洋七不僅將自己童年時期與阿嬤相依為命的點點滴滴,描繪得活靈活現,也在字裡行間不著痕跡的流露阿嬤獨特的價值觀。雖然日子窮到不行,樂天知命的阿嬤總有層出不窮的神奇妙招,在物質匱乏的歲月裡豐富了小孫子的心靈,讓家裡隨時洋溢著笑聲與溫暖,那種清貧生活中的富饒心靈,也深深感動和震撼讀者。
 
島田洋七坦言:「那是一段雖然沒錢,卻充滿創意、發現和笑容的日子。我因此學會了活得快樂的方法。」他與阿嬤一起生活的八年,之所以能在貧窮中樂活,靠的全是阿嬤的生活智慧與化腐朽為神奇的生花妙手。因為貧窮,什麼都得自己動手,在無中生有的過程中,獲得自己的勞碌所得,也常常經驗創作的樂趣。窮則變、變則通,因為物質缺乏而激發創意,也為平淡的生活添加色彩。
 
自己動手做,的確是物資貧乏時一舉多得的生活策略。本地創作者童嘉,也以自己的童年紀事《我家有個花果菜園》,圖文並茂的為小孩示範自己栽種和收成的樂趣。全家人在門前的小庭園協力栽種花卉蔬果,不僅為他們的餐桌添加膳饈餚饌,小庭園也成為兄弟姊妹的自然樂園。他們從摸索與實驗中學習各種務農的知識和方法,也觀察生命成長的過程與奧祕,更因此擁有難以磨滅的童年回憶。
 
真正享受生活,不在於物質多寡,而是自己的心靈是否能與生活融和為一。早在一八四五年,撰寫《湖濱散記》的美國生活實踐作家梭羅,便在湖畔小木屋親身力行這樣的生活信念。「我希望能夠從容不迫的過活,只應付生活所必須的基本要素」主張過儉樸生活的他認為,無論有無恆產,人都得為幾立方公尺的血肉之軀委屈的生活。因此,人是在一種錯誤的觀念下拚命工作。但生活易變,人的力量卻永遠未被衡量出來,若只是在生命中填塞太多忙不完的工作,便無法採集生命的美景了。
 
梭羅的信念與生活態度,後來在創作者D.B.強森筆下化身為大熊亨利的系列圖畫書。在《亨利散步去菲其堡》一書中,強森將梭羅與朋友對旅行觀點的談話,轉化為亨利與朋友不同的旅行方式。兩隻大熊相約在菲其堡見面,亨利以步行的方式前往,他的朋友卻選擇先工作賺足旅費,再搭車去。作者刻意將這兩種方式一左一右對照呈現在畫面上,讓小讀者清楚看見亨利徒步旅行的所見所聞,和他朋友忙碌工作賺旅費的辛苦過程。誰是真的在旅行?誰的生活又充滿樂趣和創意?一目瞭然。
 
˙創意與夢想是希望的種子
清貧的日子的確需要更多創意來妝點和經營,有時只需要一點點巧思,就能拂開籠罩生活的陰鬱迷霧,引入溫暖的陽光。《媽媽,我要把世界送給你》書中的單親家庭小女孩露易莎,便運用自己的創意和巧思,為父親過世後便盡失歡顏的媽媽重新找回燦爛笑容。媽媽在「華特美容世界」辛勤工作賺錢,希望有朝一日能讓露易莎讀大學,走進世界、拓展人生視野。露易莎卻在華特美容世界祕密籌畫了一場驚喜慶生會,搶先一步將「世界」送給媽媽。
 
插畫家以紅黃色調烘托整本書的畫面,既溫暖又滿溢希望。露易莎的創意和巧思,不但舒緩了媽媽受制於現實生活的壓力,將媽媽送上時光機,回到年輕時與父親共舞的場景;同時為媽媽和自己開啟新的人生契機,為她們共享的世界營造更多新的可能,母女一起懷抱迎向世界的夢想,快樂生活。
 
佐賀的超級阿嬤說:「人到死都要懷抱夢想,即使不能達成也無所謂,因為終究是夢嘛!」
 
這也是瑞典國寶級大師阿思緹.林格倫作品中經常關注的焦點。不管是《陽光草地》裡在壞農夫家受盡磨難煎熬的小兄妹、《黃昏國度》裡因腳傷在床上動彈不得的小男孩、《米拉貝爾》中家境窮困卻渴望擁有洋娃娃的小女孩,林格倫都為他們安排了各種奇遇。她讓孤苦的小兄妹發現充滿愛的陽光草地,從此不再受苦;不能走路的小男孩在黃昏國度裡自由飛翔;貧窮的小女孩意外種出了會蹦會跳的洋娃娃。這些超越現實的想像,成為一種救贖的力量,為小孩鬆開纏身的枷鎖,使他們在絕望中重獲新生。
 
回到現實生活,童書創作者也常常以真實人物在困苦中實現夢想的歷程,鼓舞小孩即使處境再艱難也不要輕言放棄希望。《叔公的理髮店》中那位令許多大人、小孩深受感動的老叔公,便是鮮活的例證。
 
傑德叔公沒有因為黑人身分受到種族隔離和打壓而自暴自棄,他以樂觀的態度面對自己的人生,一點一滴存下積蓄,努力實現開理髮店的夢想。即使中途為了幫姪孫女治病花掉大筆醫藥費;或是因為銀行倒閉,辛苦攢下的存款全部付諸流水,他也只是淡淡一句:「我會重新開始。」雖然夢想在七十九歲才實現、雖然實現夢想後沒多久便過世,老叔公卻以自己的一生,教會姪孫女和所有讀者:相信自己的夢。
 
˙施比受更快樂、更有福
貧病困苦、走投無路時,若有人即時伸出援手,不管是施予或接受的人,彼此的人生也許就在交會的剎那,有了新的開展和體驗。接受的一方可能自此從泥淖脫困,尋得出路,迎接嶄新人生;施予的人也能品嘗「好施捨的,必得豐裕;滋潤人的,必得滋潤」(引自《聖經.箴言》)的美好福分。就像二次大戰後荷蘭的凱琪與美國的蘿西,便因為充滿愛心的包裹與真誠的魚雁往返,搭起了生命交流的橋梁。
 
《凱琪的包裹》將這兩個小女孩連結在一起。凱琪因為收到包裹,使原本貧困的生活獲得改善;蘿西因為寄包裹,得知凱琪和鄰居的迫切需求,發起一場溫馨的傳愛活動。但是,這兩個小女孩不是單純分立於「施」與「受」的兩端,而是同時經歷施與受的喜悅和滿足。凱琪將包裹裡的東西慷慨的和別人共享,蘿西也在後來獲得凱琪意外回贈的驚喜。她們在過程中不僅得到由分享而來的加倍快樂,更為彼此的生活增添生氣和光彩,也豐富了自己的情感和人生經驗。
 
 如果將自己有餘的和人分享是值得頌揚的行為;那麼,自己缺乏還能傾力施予就更難能可貴了。《葛麗兒的聖誕襪》中的小女孩就是如此。家徒四壁又失去母親的葛麗兒,好不容易在聖誕夜織完有錢婦人訂製的六隻聖誕毛襪,卻在送交途中看見蜷縮雪地、衣衫襤褸的小男孩,於是心生憐憫,將五隻襪子送給他保暖。這麼做不但為她招致一頓惡言毒罵,也毀了自己一心編織的聖誕美夢。不過,上帝果真是讓「施散的更加添」。聖誕節的早晨,葛麗兒在那隻吊掛在壁爐旁僅剩的襪子裡,發現了自己憐憫施予的回報。從此,溫暖和希望的亮光也從她居住的小屋漸漸向四周擴散,使晦暗的小鎮變為光明。
 
在彰化二林創立喜樂保育院的「喜樂阿嬤」,更是我們這塊土地上真實鮮活的見證。這位在一九六○年代從美國遠渡重洋來到台灣的瑪喜樂女士,變賣自己的家產,只為了在中部沿海的小鎮,照顧當時飽受小兒麻痺之苦的小孩。她雖然因此落得一無所有,卻用自己的生命,豐富了上千個貧病孩童的生命。
 
˙懷抱希望就能勇敢面對苦難
生命充滿不可預期,如果沒有心理準備,面對赫然降臨的苦難,常常會令人失去對自我價值的認知,否定自己存在的意義。就像美國作家拉胥梅耶在《當天使穿著黑衣出現》中所言:「大多數的我們是以自己擁有的東西和他人的想法,來判定自己的價值。因此,我們沒有那樣的勇氣,能在失去所有的財產、權利、親人和朋友之後,還能站得筆直,宣告自己仍是以前的自己。」(大塊出版,p.204)拉胥梅耶的父親原是大學教授,卻因為罹患精神分裂症,與妻子離異,逃離醫院,最後淪為街頭遊民。然而,他的父親仍不喪志的持續申請重返大學任教,並在信中諄諄提醒他:「無論環境多麼險惡,永遠沒有理由放棄!」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